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(wǎng)站>創(chuàng)意策劃>旅游營銷>詳細內(nèi)容
“揚州—中國第一風雅古城”旅游品牌策劃(2)
作者:鄒陶嘉 時間:2010-1-5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2、揚州主要觀光、旅游資源
(1)瘦西湖景區(qū)
瘦西湖(Slender West Lake),位于揚州市北郊,現(xiàn)有游覽區(qū)面積100公頃左右,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“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(qū)”。 瘦西湖園林群景色怡人,融南秀北雄為一體,在清代康乾時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,有“園林之盛,甲于天下”之譽。所謂“兩堤花柳全依水,一路樓臺直到山”,其名園勝跡,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兩岸,儼然一幅次第展開的國畫長卷。揚州的白塔高 27.5 米 ,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,八面四角,每面三龕,龕內(nèi)雕刻著十二生肖像。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(wěn)健不同,揚州白塔比例勻稱,玉立亭亭。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。
(2)“雙東”街區(qū)
東關(guān)街和東圈門歷史街區(qū)被揚州人叫做“雙東”街區(qū)。
東關(guān)街:東起泰州路,西至國慶路。為唐宋時期揚州城著名街道。繁盛于明清,是舊時揚州東鄉(xiāng)和蘇北里下河地區(qū)進入揚州的主要干道,街道兩側(cè)店鋪連片,行業(yè)俱全,生意興隆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建揚州新城時在街東首筑“利津”城門,因城門外古運河有古利津渡,故名。清代利津門改稱東關(guān),因此街由西向東直抵東關(guān)城門和東關(guān)渡口,街西段南側(cè)昔有鹽業(yè)生產(chǎn)、運輸、稅收的關(guān)口,有“盛世嚴關(guān)”門樓一座,故名東關(guān)街。昔名東關(guān)大街。
東圈門街:東起三祝庵街,西至國慶路。因兩淮都轉(zhuǎn)鹽運使司衙署位于此街西首,明正德十五年(1520年)在街口建“賓陽門”,俗稱東圈門,街名由此而得。
(3)私家園林、會館
揚州園林素負盛名,《揚州畫舫錄》有“杭州以湖山勝,蘇州以市肆勝,揚州以園林勝,三者鼎峙,不分軒輊”之句,后來,經(jīng)過多次變亂,揚州園林很多都荒廢了。但是,直到現(xiàn)在還保留著一些很有特色的、秀麗多姿的園子。有人認為,揚州園林是北方皇家園林與南方私家園林之間的一種介體,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,四商雜處,交通暢通;二是南北園林匠師技術(shù)交流的結(jié)果。揚州園林既具有皇家園林金碧輝煌、高大壯麗的特色,又有大量江南園林中的建筑小品,自成一種風格。
中國四大名園之一——個園
清代揚州的鹽商開始營造園林,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優(yōu)秀的古典園林,其中歷史最悠久、保存最完整、最具藝術(shù)價值的,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“個園”了。1988年個園被國務院授予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。個園是以竹石取勝,連園名中的“個”字,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,應合了庭園里各色竹子,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。此外,它的取名也因為竹子頂部的每三片竹葉都可以形成“個”字,在白墻上的影子也是“個”字。個園四季假山各具特色,表達出“春山艷冶而如笑,夏山蒼翠而如滴,秋山明凈而如妝,冬山慘淡而如睡”和“春山宜游,夏山宜看,秋山宜登,冬山宜居”的詩情畫意。個園旨趣新穎,結(jié)構(gòu)嚴密,是中國園林的孤例,也是揚州最富盛名的園景之一。與北京頤和園、承德避暑山莊、蘇州拙政園齊名,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。
晚清第一名園——何園
何園里還蘊藏著四個“天下第一”,三處位于西園!疤煜碌谝焕取敝傅氖呛螆@的復道回廊。復道回廊分上下兩層,或直或曲,貫穿全園,全長1500多米,被譽為中國立交橋雛形。而復道回廊上的花窗被稱為“天下第一窗”。造型闊大,氣宇軒昂,繞廊賞景,步移景異,是園林花窗中罕見的極品!疤煜碌谝煌ぁ敝傅氖且运鼐又械奈鲌@池中央的水心亭。水心亭是一座中國僅有的水上戲臺。在上面輕歌曼舞,可以巧妙的借助水面與走廊的回聲,起到增強音響的共鳴效果。位于園東南的片石山房稱為“天下第一山”,在石濤大師疊石人間孤本的腹內(nèi),藏有一座石屋。石屋有兩間,東西都有洞門出入,盛夏酷暑,烈日炎炎,這里便成了養(yǎng)心消暑的絕佳之處。
鹽商第一樓——盧氏鹽商住宅
在“園林多是宅”的揚州,康山街22號一帶青磚黛瓦的高大古建筑群,是一座揚州晚清鹽商最大的豪華住宅,被譽為“鹽商第一樓”的盧氏鹽商住宅。宅主為 商界巨富盧紹緒,據(jù)介紹,此宅建于清光緒年間,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,當年興建此宅耗銀7萬余兩。
汪氏小苑坐落在東圈門歷史街區(qū)地官第14號,是揚州保存最為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鹽商住宅之一。占地3000余平米,遺存老屋近百間,建筑面積1600余平米。
吳道臺宅第建于1904年,坐落在揚州市區(qū)泰州路中段,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。當年宅主吳引孫道臺(光緒已卯年中舉,曾任廣東、甘肅、新疆、浙江布政使、巡撫等職)用40萬兩紋銀,邀其表兄周穎孝督建,從浙江請設(shè)計施工人員,仿造寧紹臺道衙署,結(jié)合揚州建筑風格,建設(shè)而成。
小盤谷在丁家灣大樹巷內(nèi),系清代光緒三十年(1904年)兩江總督周馥購得徐氏舊園重修而成。園內(nèi)假山峰危路險,蒼巖探水,溪谷幽深,石徑盤旋,故而得名“小盤谷”。
此外,還有朱自清故居、冶春園等。
(4)古運河、古渡
東關(guān)古渡為揚州古運河的一個景點。在古代,該處為京杭大運河的一個渡口,F(xiàn)如今該處已開發(fā)為揚州古運河的一個著名的景點。
文峰塔始建于明代萬歷十年(1582年),位于市區(qū)南郊寶塔灣古運河東岸。該塔為磚木結(jié)構(gòu),七層八面,塔基為石筑須彌座,塔身為磚建,每層有塔檐和欄桿。平面內(nèi)方為八角,開四門,內(nèi)壁上下交錯,重疊呈八角形。整個建筑既清秀,又雄偉,兼有南北之長,給人以基礎(chǔ)堅實、端重穩(wěn)實之感。塔底層周壁嵌石刻22塊,內(nèi)容為《重修文峰塔記》及募捐者姓名。塔內(nèi)尚存長形石碑一塊,上刻“文峰禪寺”四大字。周圍塔院散點玲瓏山石,植松竹翠柏花卉,清新宜人。該塔扼古運河進出揚州之咽喉,自落成之日起就成為船舶進出揚州的標志,是揚州漕鹽業(yè)和古城數(shù)百年興衰的忠實見證。這里也是唐代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啟航碼頭之一。
瓜洲古渡風景區(qū)是國家水利風景區(qū),位于揚州市古運河下游與長江交匯處,距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中心15km,潤揚公路大橋、鎮(zhèn)揚汽渡、揚州港與其毗鄰相接,鎮(zhèn)江金山寺與園區(qū)隔江相對!般羲,汴水流,流到瓜洲古渡頭”。千年古渡,勝境猶存,唐代高僧鑒真從這里起航東渡日本,康乾二帝及歷代詩人墨客途經(jīng)瓜洲,留下了許多噲炙人口的詩篇。民間傳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(fā)生在這里。古渡遺址、御碑亭、沉箱亭已成為中外賓客尋幽探古的佳處。
(5)陵墓
漢陵苑位于揚州市平山堂附近,為天山漢墓?jié)h武帝之子劉胥的墓。
隋煬帝陵位于揚州邗江區(qū)槐泗鎮(zhèn),現(xiàn)為省級文保單位,位于邗江區(qū)槐泗鎮(zhèn)槐二村。
普哈丁墓園俗名回回堂、巴巴窯,位于揚州市區(qū)解放橋南逸、古運河東岸崗上。普哈丁,相傳為穆罕默德圣人第十六世裔孫,南宋咸淳年間(1265-1274年)來揚州傳教,此墓園原是專為安葬普哈丁的,后又陸續(xù)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。
(6)寺觀
淮東第一觀——大明寺
古城揚州北郊,蜀岡如臥龍般蜿蜒綿亙。名揚四海的千年古剎大明寺,就雄踞在蜀岡中峰之上。大明寺及其附屬建筑,因其集佛教廟宇、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于一體而歷代享有盛名,是一處歷史文化內(nèi)涵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寶藏。景區(qū)還包括平山堂、天下第五泉等。
揚州仙鶴寺與廣州懷圣寺、泉州清凈寺、杭州鳳凰寺齊名,同為我國伊斯蘭教著名的四大清真寺。其中杭州鳳凰寺狀如鳳凰,可惜屢廢屢修,已看不出鳳凰的形貌。揚州仙鶴寺形如仙鶴,并且保存完整,是中阿建筑風格的巧妙揉合,一直為海內(nèi)外珍視。《嘉靖維揚志》和《江都縣志》都曾記述:“清真寺在南門大街,宋西域普哈丁建!彼且了固m教創(chuàng)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孫,宋朝時從本國(古稱大食國),來到中國,學習中國的古老文化藝術(shù),傳播伊斯蘭教。從當時都城洛陽出發(fā),途徑武昌沿長江到宋時阿拉伯人聚集較多的城市揚州傳教。
瓊花觀始建于公元前十一年,即西漢元延二年,原為供奉主管萬物生長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,位于江蘇揚州城東瓊花觀街,舊稱“蕃釐觀”,后稱“瓊花觀”,觀名之由來是宋時觀內(nèi)有一株天下無雙的瓊花。明代曾屢次修繕,今殿宇已圮,僅存瓊花臺和“蕃釐觀”石匾。
高旻寺位于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河交匯處的三汊河口,國家重點保護寺院。是馳名中外的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。它與鎮(zhèn)江金山寺、常州天寧寺、寧波天童寺全稱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,不僅在國內(nèi)享有盛名,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?滴跷、六次南巡,乾隆首次南巡,均曾駐蹕于此。
(7)博物館、紀念館
唐城遺址博物館:揚州唐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,保存完好,城廓明晰。成象苑為隋煬帝成象殿,前立唐代城闕高大巍峨,后聳廡殿或延和閣,門道,門楣條石,上下千層石階皆是唐代宮城舊制,幾百件唐代出土文物,風采依舊。
經(jīng)過50多年的發(fā)展,揚州博物館已成為國際、國內(nèi)頗有影響的藏品豐富、功能齊全、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,收藏地方文物30000余件(套)。2003年8月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成立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,遂將揚州廣陵書社收藏的30萬片古籍版片并入揚州博物館,建立揚州雙博館。
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傳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(shù)成就的專業(yè)紀念館,占地4452平方米。現(xiàn)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,今辟為主展廳,展示十八世紀揚州的風土人情。
鑒真紀念堂是根據(jù)周恩來總理的指示,為紀念鑒真法師圓寂一千二百周年,于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,于1973年建成的。鑒真紀念堂。鑒真東渡日本前,曾為大明寺住持。從唐天寶元年(742年)起,先后十余年,歷盡艱險,至第六次東渡成功,將我國佛學、醫(yī)學、語言文學、建筑、雕塑、書法、印刷等介紹到日本,為發(fā)展中是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。
揚州市區(qū)廣儲門外街24號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,內(nèi)建史可法衣冠墓,墓前為“史可法紀念館”,館內(nèi)陳列有史可法 2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跡,以及其他一些珍貴的文物資料。
馬可波羅紀念館
馬可波羅(1254-1324)意大利人,著名的國際旅行家。1275年來華,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禮遇和重用,先后代表元政府出使過波斯、印度、安南等地,并在揚州任官三年(1282-1284)。
崔致遠紀念館
晚唐時代的新羅入唐詩人崔致遠在揚州為官四年有余,后以淮南入新羅兼送詔書國信等使的身份回國,把唐朝的服飾、禮儀傳播到新羅,他的著作桂苑筆耕集是韓國古代史上第一部個人文集,他因此被稱為“東國儒宗”。
(8)生態(tài)公園
主要有荷花池公園、茱萸灣公園、潤揚森林公園、竹西公園、鳳凰島等。